纵观当今的商用
数据库市场,称之为群雄割据毫不为过。自20世纪70年代关系模型提出后,由于其突出的优点,迅速被商用
数据库系统所采用。据统计,70年代以来新发展的DBMS系统中,近百分之九十是采用关系数据模型,其中涌现出了
许多性能优良的商品化关系
数据库管理系统。例如,
小型数据库系统Foxpro, ACCESS, PARADOX等,大型
数据库系统DB2, INGRES, ORACLE, INFORMIX, SYBASE, SQL SERVER等。80年代和90年代是RDBMS产品发展和竞争的时代。各种产品经历了从集中到分布,从
单机环境到网络环境,从支持信息管理到联机事务处理(OLTP),再到联机分析处理(OLAP)的发展过程;对关系模型的支持也逐步完善;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。
这些关系
数据库产品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?让我们慢慢道来……
1、 对关系模型的支持
第一阶段(70年代)的RDBMS仅支持关系数据结构和基本的关系操作(选择、
投影、连接)。例如:DBASE之流。
第二阶段(80年代),对关系操作的支持已经比较完善,但是对数据完整性的支持仍然较差。此时,SQL语言已经成为关系
数据库的标准,各家对SQL标准的支持还都是不存的(几乎全不是超水平发挥)。
第三阶段(90年代)的产品,加强了数据完成性和
安全性的性能。完整性的控制在核心层实现,克服了在
工具曾的完整性可能存在“旁路”的弊病。
2、 运行环境
第一阶段在大型、中性、小型机上运行的RDBMS一般为多用户系统,用户通过终端并发地存取、
共享数据资源。微机上的一般为单用户版本。
第二阶段的产品向两个方发展。一个是提高可移植性,使之能在多种
硬件平台和
操作系统下工作。另一个方向是
数据库联网,向分布是系统发展,支持多种网络协议。
第三阶段的产品追求开放性,满足可移植性、可连接性、可伸缩性。
3、 系统构成
早期的产品主要提供数据定义、数据存取、数据控制等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存储组织、并发控制、安全性完整性检查、系统恢复、
数据库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构造等基本功能。这些成为RDBMS的核心功能。
第二阶段的产品以数据管理的基本功能为核心,着力
开发外围
软件系统,比如FORMS表格生成系统、REPORTS报表系统、MENUS菜单生成系统等。这些外围工具
软件,就是所谓的第四代应用开发环境,他们大大提高了
数据库应用开发的效
率。
4、 对应用的支持
RDBMS的第一代产品主要用于信息管理领域。这些应用对联机速度的要求不是很高。
第二阶段的主要应用领域转移到了联机事务处理上,提高事务吞吐量,提高事务联机相应性能是各个商家的重点问题。相对应的关键实现技术是:性能,提高RDBMS对联机事务响应速度;可靠性。由于联机事务不允许RDBMS间断运行,在
发生故障、软
硬件故障时均能有相应的恢复能力,保证联机事务的正常运行、撤销和恢复。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移植性。
第三阶段的热点是联机分析处理。用户希望
数据库系统不仅能够迅速、完美地完成数据处理的任务;而且,希望它能有一定的
辅助决策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