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分类
关注+2017-10-31作者:佚名
“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,他们就发现,这是我要的东西。”
这段援引自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说的话曾经引来无数解读和引用,然而如果以iPhone这条产品线做标准,似乎这几年苹果早就把其扔到了某个弃置仓库。
今天旧话重提,因为iPhone X。虽然在外界看来“异形全面屏和正面指纹识别极有可能是一次仓促上马”,但同时“颠覆和习惯本就是一体两面”,而iPhone X究竟是两者中的哪一个?这篇上手体验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iPhone X
外观:争取用三段话解决
全面屏会带来更好的手感,而当苹果愈发圆润后,这优势则更为突出。
虽然下半年打着全面屏旗号的产品不少,但能把握感控制在如此圆润的程度,可能也只有三星S8系列和小米MIX 2全陶瓷版本能与其相提并论——这是iPhone X在刚刚上手时给人的感觉。
iPhone X
正面体现了全部iPhone X的技术创新,也同样收割了最多的吐槽,就体验这段时间来说,外观问题有这些:
- 异形全面屏给苹果留下了八颗传感器的炫技机会,但让各种显示都不太规整;
- 底部显示因为没有指纹按键通透不少,但横着的那一条在亮屏以后又有些破坏整体画面;
- 全面屏虽然都这么叫,但仔细看黑边区挺宽(据说是为了防跌落)。
总之突破和不完美都有,不过如果站在个人角度表达,X的正面颜值很高。
背面苹果重归玻璃阵营,并且给这块玻璃追加7层镀膜,白色配色甚至有“贝壳光泽效果”,然而这仍然抵挡不了竖排镜头在美感上的妥协(前置镜头、感应器和传统后置镜头位置冲突),或者说丑。
不过补救办法还是有的——买黑色iPhone X,整体感和润泽度会提升很多。
Face ID:生物识别技术新时代
Face ID(中文名:面容ID)是此前讨论最多但却最无法下结论的部分——因为曾有无数安卓厂商尝试过面部识别,但基本技术原理的不同,让iPhone X和“其他手机”在体验上也不一样。
具体来说苹果用红外结构光构建了一套微型3D面部识别系统:投射器加接收器,让红外扫描到了人脸部的3D表面。
这套技术突破了目前面部识别两大难题:3D结构光可以解决平面识别的安全问题,并且大大提升识别角度——你可以用一个很诡异的角度解锁。
其他手机需要你把面部调整到和镜头较为垂直的位置。这当中解锁体验会有明显升级。
iPhone X
并且显而易见:红外光不会受到环境光的明暗干扰,深夜解锁不会降低解锁速度和准确度。
这是硬件带来的两个明显突破。但说到体验,则是硬件、系统甚至是不同使用场景的配套组合。
举个例子:手机震动收到一条信息,如果是机主本人拿起手机会直接显示那条信息;但如果是别人拿起手机,手机会识别面部数据,而这条信息也就不会显示。类似于这种“一步到位”的交互升级还有不少,只是现场体验时间不多我们并不能一一列举。
当然作为新技术,大家更关心安全问题。
1 闭着眼睡觉,钱被媳妇刷走?
不会,它要识别眼睛位置,必须睁眼;
2 被照片骗过去?
不会,它是红外深度图像,不是二维的;
3 被面具骗过去?
不会,苹果与好莱坞合作,做了很多面具来训练A11的神经网络防止欺骗;
4 化妆识别不了?
不会,它能甄别面部的微小变化,包括摘掉眼镜;
5 担心晒黑了识别不出来?
不会,面容ID采集的是深度信息,跟颜色关系不大;
6 担心戴着眼镜识别不出来?
不会,只要它不阻止940纳米的红外线穿过;但墨镜确实有可能导致识别失败,跟镜片颜色深浅没关系,主要是看它会不会阻碍940纳米波段的红外线。
7 担心自己吃胖了面容识别不出来?
不会,A11仿生芯片会学习你每天脸部细微变化并记录下来,只要脸部没有巨大变化就可以;
通过这块你不难发觉:Face ID并不是一把恒久不变的锁,它重点还表现在自我学习进化:如果机主今天把络腮胡子刮了,它会迟疑一段时间,觉得这个人似乎是机主但不确定,这种情况下会要求输入密码,并记录机主没胡子的样子;但如果机主媳妇直接用密码解锁了,它也会知道这个人跟机主完全不像,不用学习记录她的面容。
当然,Face ID会有一定局限性,比如长得很相似的双胞胎有可能误认,13岁以下儿童也不建议使用,因为他们的面部特征还没有发育成熟。
iPhone X
以上是这次我们关于iPhone X在Face ID上的体验。由于外界对新技术缺乏信心,也有可能是出于对习惯的迷恋,此前曾有不少传闻称苹果将在下代产品重启指纹识别——屏下指纹。
但仅从成熟度来考虑,这样的担忧现在看来有些多余。
关于UI:吐槽刘海之外,还有新话题
尽管苹果在“刘海”区域放下了多达八颗传感器,可以说新机大量改变均出于这一区域(当然A11仿生芯片仍旧是核心),但似乎人们仍旧把吐槽毫无保留的送给了这块异形切割屏幕。
事实上此前不少iPhone X真机UI曝光图显示,应用在刘海区域的显示都不够完整:
- 竖屏情况下:有些应用只使用屏幕一部分空间,刘海和刘海周边区域被闲置(适配不完整);
- 或者利用了整块屏幕显示区域,但刘海直接遮挡了一部分显示(仍旧是适配不完整的问题);
- 当然就算是完美适配,从目前的解决看,仍旧是“刘海左右显示时间通知等相关信息,刘海左右相当于通知栏”;
- 横屏下这个问题更尴尬,不像竖屏刘海左右可以用来当做通知栏:横屏下刘海注定会遮挡一部分显示空间(现场我们使用苹果自带播放软件,在完美适配后仍旧没有给出新解决方案)。
虽然我们不担心iOS生态应用适配速度,但遮挡显示问题,会一直伴随这款产品。
吐槽之外,苹果迈进了交互新时代,为什么这么讲:我们还得从很久以前说;早到Windows Phone和Lumia还算得上是真旗舰、智能系统,你还能想起webOS那阵子。
手势区域和如今iOS的底部处理神似
那时候触屏手机也还在普及之中,智能机还在单点触控和多点触控的进化中;也是在那个时候,OS曾经出现过以点按为核心代表的iOS以及Android,并且还有以滑动为核心的webOS。
前者所见即所得很直观、后者需要的按键更少,同时手势滑动也体验更顺畅。
最终之所以点按操作逻辑被普及,除了硬件相关,还有一点——用户入门门槛相对更低。
不过这一代你能看到苹果在UI上的大调整:
- 右上顶部下滑唤出控制中心(新)
- 中间顶部下滑唤出通知栏(新)
- 底部上滑返回桌面(新)
- 底部上滑长按唤出后台多任务(新)
总之正面没有指纹,也同时没了实体按键;这让新iOS操作逻辑都整体往滑动迈进,而点按+实体键则留给了此前一个时代。
虽然可以预见初期仍旧有一部分用户会觉得有习惯问题,但这其实已近开始宣布了“全面屏+手势滑动”的新时代。另外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断——下代产品并不会有指纹识别这种倒车模式。
硬件:拿iPhone 8P做参考
由于现场时间有限,我们并不能对iPhone X的性能表现做具体测试。同时A11仿生芯片另一大特性是长期使用后的优化,所以在性能上这次不得不一笔带过。
不过由于iPhone X和iPhone 8 Plus有着相似的处理器+RAm组成,所以我们可以拿iPhone 8 Plus的跑分测试做参考:
“这款处理器为64位6核CPU,含2个小核和4个大核,GPU则是3核心设计。该芯片拥有六个核心和43亿个晶体管,对比苹果A10 Fusion,4个大核的速度提升最高可达70%,两个性能核心的速度提升最高可达25%之多。”
先来说跑分,这次iPhone 8是2GB RAM配A11仿生芯片,iPhone 8 Plus则是3GB RAM。体现在跑分上,后者的多核成绩略微高一点。
iPhone 8和8 Plus跑分对比
这个成绩与发布会上菲尔席勒讲到的提升25%和70%吻合,不过比起A7之前动辄性能翻番来说,也可以看出,在历经几年大跃进式的提升时候,苹果也放慢了单纯性能提升的脚步,把重点划在了能耗比(10纳米),机器学习,以及GPU提升上——在抛弃了多年合作厂商Imagination之后,苹果自己设计的GPU性能比上代提升30%,也是AR和AI的需要。
手机点评:
先来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:我们并不能超验地认知到未曾经历过的事物,比如你也不知道“更好用的手机应该什么样”。在这方面苹果依旧是行业最主要的推动者,尽管初期必然会伴有争议和学习成本增加。
接下来则是产品上的一些细节,iPhone X正面带来了新视觉,提升了屏幕利用率、改变了交互逻辑;基础体验上充电应该会更快(毕竟理论快充还是有效的,只是充电套装可能要400元人民币左右),作为一款小尺寸iPhone续航则和Plus版接近,这些都是好事。
售价虽然被默认接受,但仍旧是一大问题。毕竟如今看来iPhone 8更像是前几年iPhone SE的定位(这一代的配置,上几代的外观),正牌旗舰如果长期维持在万元水准,我觉得苹果以后还要加上“奢侈品”这个标签。而这样会不会把一部分用户拒之门外,我们也不得而知。
相关文章
更多+相同厂商
热门推荐
点击查看更多
点击查看更多
点击查看更多
说两句网友评论